柠檬或苹果,都来自上帝——兰莘华人基督教会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74期。
文/王星然
编注:本文选自《大洋彼岸的长河——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》。该书收集了70篇文章,于2015年8月出版。
经过长达半年的严冬,5月的密西根终于进入初春。密州大(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)校园里繁花似锦,落英缤纷。这样的美丽,对于住在密西根的人来说,仿佛是在忍受酷寒后,得来的收获,特别令人珍惜!
这正如每年的毕业生,在经历数载寒窗后,苦尽甘来、终于完成学业。他们在学校著名的钟楼下;在象征MSU精神的Spartan铜像前;在古色古香、被都铎式建筑群包围的北校区;在爆炸般盛开的关山樱(Kwanzan Cherry)和吉野樱(Yoshino Cherry)花树下,拍照留念……
周期性换血——学生型教会的特点
我们的教会——兰莘华人基督教会(Lansi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,简称LCCC。http://www.lccchurch.org/),就在大学附近。
这个月,接连举办了好几场欢送会。许多重要的学生同工,相继离开。
过去一年,我们挥泪送走了30多位学生,包括了许多非常忠心、又有恩赐的好同工,有:敬拜团成员(司琴、领会)、交通同工、多媒体同工、教会网站负责人、传福音十分积极的小组同工、行政能力极佳的事工策划和协调同工、儿童主日学的老师、慕道班的老师(去念神学了)……教会再一次进入严重失血的循环!
在这样的禾场中耕耘,迎新送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。由于此地的就业机会不多,我们从来不敢奢望,教会有一天可以长成megachurch(大型教会)。
平均每二、三年,我们要面临同工毕业、服事团队大换血一次。如果不积极传福音、不做门训,过不了几年,教会就要关门。
我们没有休养生息的本钱。面对现实,教会上下颇有忧患意识。只是,对于需要常常送走血浓于水,有革命情感的同工们,至今我仍是不能习惯——他们就像我的家人、我的亲兄弟姐妹,像我的战场同袍!
神国秧田
很累!但我们深知这个事工的定位、价值和意义。每当想到这,就无比兴奋!
上帝竟使用这卑微的中西部小教会,来成就祂的心意。感谢祂,使我们成为神国的一块秧田,为主培育精兵。而且,上帝亲自带领、差派我们的同工,在世界各地继续为祂作见证。这些学生虽然无法留在本地教会服事,但他们依然在上帝国里,成为其他教会(特别是中国教会)的祝福。
可是,当同工毕业相继离去,我们心里不免开始盘算着,对于这个座落在校园旁,成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会而言,这些出缺的事工空位,要如何填补?
有时挖东补西、捉襟见肘,实在是青黄不接、伤透脑筋。我们只能到上帝的面前求告,相信耶和华以勒的上帝,必为我们预备。
自1962年成立查经班迄今,服事的对象从60后、70后、80后、转变成90后的学生。
其间,学生来来去去,一代又一代,无论服事对象与教会间的代际文化,有多大的差异,资源曾多么贫乏而不稳定;无论教会分裂的危机和冲击一度有多么巨大……50多年来,信实的上帝不断供应我们各样的需要,使我们不致断炊、断粮。
以90后为主体的禾场
近来,MSU每学年接受大约2000多名的中国本科新生、1000多名的研究所新生,华人学生、学者总数,可达五、六千人以上。
面对这满山满谷,以90后为主体的禾场,教会长执必须处理的一大难题是,当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和人力,全投注在学生事工时,要如何能兼顾本地的需要?
无疑的,本地家庭是长期支撑学生事工的稳固基石。如果我们有更多成熟的本地同工,就可能牧养更多的学生,而且不必担心学生同工高流动性所带来的问题。道理容易,可是好像总是分身乏术、顾此失彼——不是重这个、就是轻那个。
近来,长执会讨论,我们需要一位专门负责家庭事工的全职传道人,来全心关怀牧养这个需要。只是目前还在规划阶段,无法报告结果。
我们的信念是:如果上帝给我们柠檬,我们就做Lemonade(柠檬汁);如果上帝给我们苹果,我们就做Apple Pie(苹果派)。
对恩典的接受者而言,我们除了感恩领受,就是想方设法,善用祂所赐予的美好礼物。
50年来,我们不断向外输出训练好的同工,更培养了20多位(据我们所知道的)全职工人,散居在世界各地为主作工。这个事工能持续至今,足以见证我们的上帝又真又活!我们不致消灭,是因耶和华诸般的慈爱,是因祂的怜悯不致断绝:每早晨都是新的,你的信实何等广大!
微历史——兰莘华人基督教会
60年代,美籍宣教士Mrs. Douty自中国返美退休。她和先生住在East Lansing,学校宿舍Cherry Lane的对面,每当看到华人学生从家门口经过,就为他们的救恩祷告。
虽然已经退休,但Mrs. Douty向中国人传福音的热情,从未消退过。于是,她开始邀请学生来家里喝茶、吃点心,带他们查考圣经。就这样,她在家中成立了查经班。
后来Mrs. Douty年纪大了,无法再接待学生,而且她的小客厅实在无法容纳持续成长的团契,同学们就向MSU注册,并向学校借了Student Union为场地。在60年代后期,正式更名为密西根州大华人基督徒团契(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,简称MSUCCF)。
年老的Mrs. Douty把带领团契的责任,交棒给灵命成熟的学生。如此,一个完全由学生独立运作的团契,已然成形。持续了30多年,没有传道人、没有宣教差会、在本地也没有成熟的基督徒专业人士(如学校教授)或家庭,来主导这个事工,完全由学生自传,自养,自立,甚至形成由学生来教导在地的信徒的特殊现象。
这么多年来,上帝始终看顾,并坚立这地的事工,祂不断差派成熟,且有恩赐的学生,如萧念全、罗伟德、罗伟坚、周宪民、林妙色、叶名山、辛洪德、柳建安、苏正哲、王子贞、王一乐……等,来帮助我们。
这个由学生带领的独特传统,也注定了成立为教会的高困难度。别处的团契,早已在70、80年代转型成教会,我们却一直拖到2009年,才通过组织章程,正式成立教会。
回顾这近50年来的漫长岁月,我们一直在等待上帝,预备成熟、有异象、且有教会经验的在地基督徒,能起来建造教会。毕竟学生只能在这里待上几年,无法长久持续、稳定地帮助教会往前走。
感谢上帝,90年代以后,本地基督徒开始发挥影响力。上帝不仅空降已装备好的徐秀慧姐妹及曾双文姐妹,成熟的本地基督徒也渐渐多起来:王中光/丁慧夫妇,黄东德/李彩苹夫妇,庄德川/杨桂芳夫妇,萧华/秦英夫妇、赵毅君/杨立华夫妇、Tom/Ruth Shillair夫妇、Dora Wang姐妹、周淑馨姐妹、简淑锦姐妹(李妈妈)……等,奠定了成立教会的基础。
从2010年开始,教会陆续选立了黄东德、王星然、及赵毅君为长老,并聘请彭加荣任本堂主任牧师,兰莘华人基督教会于是展开了新的里程碑。
写给其他学生型的教会
北美许多转型后的教会,重心渐渐移往家庭及在地信徒的牧养,而失去了向新一代学生传福音和门训的动力,殊为可惜。然而靠着上帝的恩典,我们迄今仍持守着学生事工的异象。
针对新一代的学生事工,以下是我们学到的一些功课,分享给其他学生型的教会参考:
开放参与
兰莘华人基督教会的一大特色是:愿意启用年轻人,让大量学生同工参与教会事奉,担当各样重要服事,例如:传福音、一对一门徒建造、带领小组查经(会前有预查的教导)、敬拜赞美、总务、媒体事工……
我们鼓励学生成为教会会员,学习本会组织章程(包括信仰告白、规章制度),参与教会各项重大决策的过程(包括选举长老、执事,修改章程,建堂等)。
如此,能建立他们对教会论有良好的认识。未来,他们进入别的教会,特别是中国许多尚未成形的教会,将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曾有离开的学生,特地回来询问有关教会章程的相关事宜。原来他已被选派成为所属教会章程的起草召集人。
我们牧养这一代年轻人的策略是:开放参与(也必须允许他们犯错),使他们有归属感。同时知道这一代学生毕业后,大部份将成为海归,因此培养他们,也是为著将来海归的各样需要。
不过,要提醒的是,由于学生型教会每两、三年就要同工换血一次,因此,必须即早找出有潜力的接捧人培养,跟着现任同工学习,以免发生同工毕业、青黄不接的情况,这是我们不断在面对并学习的功课。
团队服事
旧的学生事工是采用一对多(一个老师VS多位学生)的查经班模式。然而,随着85/90后学生族群的兴起,这种一人牧养、一言堂威权式的教导,再也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。无论这一位老师的查经多么精彩丰富,神学多么“归正”,多么有个人魅力,都无法把人留住──这不是说传正确的福音,按正意分解圣经真理,变得不重要了,这些都是基本功。
群体互动关系,成为我们教会一个新的牧养模式。由牧者带领多位辅导,辅导再关怀多位核心同工,形成一个树状结构,分层负责,一起配搭来牧养整个学生团契。如此,学生接触到的,不再是查经班里的“某一位属灵伟人”,而是一群被上帝呼召的圣徒。
在这个团契里,他们学习彼此相爱,各人照所得的恩赐,彼此服事。这样的牧养,能带领出更成熟,也更坚固的门徒。
善用新媒体
微信,QQ,Facebook,各样mobile devices,成为牧养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我们从牧师、辅导,到同工群,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,都用微信和Facebook。他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,有效地和学生保持联络,并且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动态,常常分享网上的资源,如灵修笔记、文章、讲道视频、诗歌、见证……等。
心意更新而变化
教会免不了有自己的传统,北美华人教会尤有其独特的文化及传统,例如:
太怕出错的决策模式。倾向“安全”胜于“正确”(play safe,而非play right),以致对必要的改变裹足不前。
台面下的中央极权。权力集中在少数教会创办人的手中,长执会做任何决定都要经过他们的认可。
崇尚菁英主义。认为新一代肤浅,排斥年轻人的流行文化,无法真心接纳他们。
僵化的主日敬拜流程。拒绝改变,包括对诗歌选曲,有一定的品味要求。
当与基要真理无关的传统,成为新一代年轻人事工的阻碍时,教会领袖要勇敢跨出自己的安全地带(comfort zone),让旧的传统和思维接受挑战。只要不违背真理,我们就不该排斥使用新的方法和策略,来回应这一代年轻人的需要。(注)
愿上帝使我们的心意更新而变化,叫我们察验何为祂善良,纯全,可喜悦的旨意。
注:见《当青春无敌遇上老谋深算》,《举目》61期。笔者在此文中,深入分析教会两代之间,不同理念的交锋。http://behold.oc.org/?p=14191。
作者王星然,任职于密西根州政府IT部门,服事重心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园事工。
相关阅读